“《飛越千里江山》不僅高度還原了國寶的青綠山水神韻,還在傳承中華文化方面為我們打開了一扇新大門。”8月11日,在鄭州方特旅游度假區舉辦的《飛越千里江山》品鑒會圓桌論壇環節,嘉賓們一致對方特重磅打造的這個高科技主題文創項目給予高度評價。
在《國家寶藏》策劃、外拍總導演劉軍衛看來,《飛越千里江山》讓人們看到了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結合后迸發的無限潛能,并期望華強方特在未來帶給大家更多驚喜。中央美術學院副教授、繼續教育學院副院長馮海濤認為,《飛越千里江山》呈現出的畫面賞心悅目,做到了形神兼備;北京電影學院動畫學院客座教授李耕則表示,自己體驗該項目后深受感動,并對華強方特主創團隊表達了敬意。
華強方特集團高級副總裁、《飛越千里江山》總導演丁亮希望,該項目能夠以沉浸式的體驗方式充分展現中華藝術之大美,在每一位觀眾心中埋下一顆文化的種子,總有一天會生根發芽、開枝散葉,這就是文化的傳承。此外,參與論壇的四位嘉賓也圍繞“中華文化的傳承和創新”分別闡述了觀點,并進行了深入交流。
以下是圓桌論壇的精彩內容。
圓桌論壇嘉賓:
劉軍衛:《國家寶藏》策劃、外拍總導演
馮海濤:中央美術學院副教授、繼續教育學院副院長
李耕:知名演員、導演、北京電影學院動畫學院客座教授
丁亮:華強方特集團高級副總裁、《飛越千里江山》總導演
談《千里江山圖》與《飛越千里江山》
丁亮:巧妙構思創意呈現,打破“第四堵墻”
我想,還是應該從故宮說起。去年在故宮看了《千里江山圖》展覽后,我深受震撼,而且直覺告訴我,有一種非常特別的方式用來表現這幅長度近12米的畫作再恰當不過,那就是方特的球幕飛翔影院,這是我們方特主題樂園中一個可以讓觀眾御風而飛的經典項目,通過這個項目我們可以讓更多的人切身體會青綠山水畫的浪漫風采和中國古典院體繪畫的藝術魅力。
確定了表現形式,這只是第一步,接下來是一連串復雜而饒有趣味的創作工作和研發工作。
最艱難的是從平面繪畫轉到三維空間的形狀,我們習慣稱作“二維轉三維”,這是創作過程中重要的內容,只有這樣我們才能順利完成人物、景致的復刻。這對很多團隊來說,是一個不可能的任務,但是承擔這個任務的是華強方特數碼電影公司,公司具有豐富的CG技術經驗,也具有超強的協同作戰能力,善于集中力量辦大事,300多人齊心合力,反復研習《千里江山圖》的筆觸,在技術上不斷攻堅克難,最終成功地用“數字雕刻”技術圓滿實現了“二維轉三維”的工作,為復刻國寶打下扎實的基礎。
作為主題樂園的文創項目,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考慮,就是觀眾的臨場感,要刻意營造觀眾“在現場”的感受。為此,我們調整了畫面構圖,由原來的“平遠”調整為“高遠”,實現了對觀眾視野的全包圍;另外主創團隊還巧妙設計了一鏡到底的長鏡頭,鏡頭的運動也進行了特別的設計,逼真模擬出盤旋、俯沖、爬升甚至失重等飛翔感覺,“失重感”是華強方特的獨門絕技,觀眾在體驗的時候,座椅的高度并沒有改變,但是完全憑借鏡頭的巧妙設計,觀眾能感受到強烈的失重感,這種失重感,就是一種強烈的臨場體驗。
另外,在創作中,我們還要打破橫亙在觀眾和屏幕之間的“第四堵墻”,這和傳統的影視戲劇剛好相反,傳統影視一般來講都要維護這堵不存在的,但是又不能逾越的墻,而特種電影就是要打破常規。影片巧妙地構思了宋徽宗等人與觀眾互動的情節,一開始觀眾仿佛一個偷窺者一樣進入宋代宮殿,結束的時候一不小心被宋徽宗發現,偷窺者(也就是觀眾)快速飛離,回到現實世界。這些獨到的手法綜合運用在一起,就組成了一個沉浸式的體驗項目,也就將《千里江山圖》呈現在了大家面前。
我們的主創團隊,后續還會對作品進一步精雕細琢,我們希望《飛越千里江山》將來可以成為方特主題樂園中的經典項目之一。
馮海濤:華強方特真實復原了宋代國家工程
我認為《飛越千里江山》這個項目非常具有想象力,也很好的弘揚了中國傳統文化。它體現了“中國人講中國的故事”。中華文化流傳了五千年,源遠流長,內容豐富;但是,中華文化更需要我們去閱讀,去真正理解,特別是這個時代需要有人去做文化產業,把中華文化呈現出來。比如,如果中國的孩子都玩和中國文化有關的游戲,這樣的潛移默化才能逐漸真正樹立起文化自信。
就這個項目來說,我非常滿意。剛才我在下面聽丁總分享他們創作經歷的時候,我知道丁總是浙江大學畢業的,我是中央美術學院的,但我感覺丁總和我像是一個學校的,他非常專業。剛才丁總提到很多非常重要的山水畫概念,包括披麻皴,這些概念只有畫畫的人才明白,不搞專業的人不會明白披麻皴的肌理是什么,這種專業精神,真的非常值得稱贊。
另外,大家知道,《千里江山圖》非常復雜,我能感受到丁總的團隊花費了大量功夫,克服了很多困難才完成了《飛越千里江山》的創作。這幅畫在當時可以說是個國家工程,大家可以仔細地讀讀蔡京的《千里江山圖》題跋,現在人們認為這幅畫卷的作者是十八歲的王希孟,但經過研究,我認為王希孟只是創作團隊中最年輕的代表人物。
我復制這幅畫的時候40歲,花了四年時間研究,兩個月去復制,也只畫了十分之一。如果不是一個團隊的話,可能完成不了這件作品。另外,這幅畫的顏料,需要把寶石碾壓得比發絲還要細,工作量非常大,不是一個畫家可以完成的;而且里面有很多故事,這些故事是從西周開始到唐代的21個有關人才的故事,18歲的孩子不可能有這么深厚的歷史知識,所以說它一定是個國家工程。方特能把這幅這么復雜的作品用虛擬現實的方式還原表現出來,非常不容易。
劉軍衛:傳統文化與科技結合將迸發無限潛能
起初,我是抱著一個將信將疑的態度來體驗《飛越千里江山》的。但是,看完以后,我非常激動,《飛越千里江山》讓人們看到了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結合后迸發的無限潛能,這是很具創新性的一步,希望華強方特未來能帶給大家更多驚喜。
李耕:向制作團隊表示崇高敬意
當年我在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中負責“畫軸打開”的視頻設計執行工作,當畫軸緩緩打開展示出無數中國國寶時,其中就有《千里江山圖》。今天,體驗華強方特的《飛越千里江山》項目后,我又一次震撼地感受到了國寶的無窮魅力!
這真是一種緣分!身為一個制作者,我深知創作過程中時刻都會遇到新的難題,需要我們不斷挑戰自己,冥思苦想出一個個解決問題的方法。例如解決水的表現,還原原作的色彩和質感,制作團隊想出利用碧玉的質感,模擬出原作中不易表現的水的質感和色彩,辦法非常之巧妙。我從觀賞中感受到了《飛越千里江山》的創作和制作團隊所付出的心血,在此我向丁總及丁總的團隊致以我崇高的敬意!
談中國文化的傳承與弘揚
丁亮:坐擁五千年歷史,我們是文化“富二代”
傳承和弘揚中國文化,講好中國故事,這確實是近幾年我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主題樂園進入中國大約已有20多年,但很多人對這個概念依然有誤解,大家對主題樂園的理解更多的是“樂園”二字,但是今天我們不僅僅要給游客送去快樂,還要有文化主題,甚至要有故事,主題樂園如果不講文化、不講故事,就沒有靈魂,就會變成一堆花花綠綠的“空殼”。
近年來,華強方特花費很大精力挖掘中國故事,打造了很多反映中國古代神話和民間傳說的高科技文創項目,比如《梁祝》、《聊齋》、《孟姜女》、《水漫金山》、《女媧補天》等,很受游客歡迎。另外,方特同時還在為國內的很多歷史文化名城打造定制化的主題樂園。
方特主題樂園《女媧補天》
我們為何要花大力氣尋找、挖掘和講述中國故事?作為一家中國文化旅游企業,我們要揚長避短,相比世界知名的文化旅游企業,我們缺乏豐富多樣的商業IP,但是我們坐擁五千年的文化歷史,我們擁有大量待開發的傳統文化資源,從這個角度看,我們是不折不扣的“富二代”。所以方特才提出要建設“美麗中國三部曲”,這是一個主題樂園集群,通過高科技手段講述中國的過去、現在和未來,以彰顯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
用高科技手段講述中國故事,打造具有文化內涵的主題項目和主題樂園。這個舉措讓我們企業自身獲得了很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事實證明,豐富多彩的中華文化一旦和現代科技相結合,就能迸發出強大的生命力和文化輻射作用,這為傳承中華文化提供了一個新思路。作為中國人,能將厚重豐富的中華文化用科技手段表現出來,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新魅力,并得到游客的認可,我感覺非常驕傲。
文化傳承是一個“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過程,來方特主題樂園游玩的很多游客都是孩子或年輕人,我相信類似《飛越千里江山》這樣的文創項目,形式獨特新穎,體驗一次就會終身難忘,這樣的經歷一定會在孩子心中埋下一顆文化的種子,他們小時候就知道中國有這樣一幅名畫,等他們長大后,他們就會帶著好奇心去搜尋有關《千里江山圖》的歷史,文化通過這種方式實現了傳承。
同時,我們今天也打開了一扇門,我們的大膽嘗試,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通過三維技術手段來復原名畫。我相信,它會給國內外的文創人員帶來很多啟發,這種啟發日后或許會進一步發酵,引發連鎖反應,引發一次文創的新潮流。
馮海濤:形式可以是西方的,但內核應是中國的
首先要明確,講好中國故事不僅要講給中國人,還要講給西方人。在這里,我和大家分享一個例子,中國有一位藝術家叫徐冰,他創作了一件叫《鳳凰》的藝術作品。這是一個裝置藝術,制作材料取自北京建筑場館建設過程中的建筑廢料,包括鋼鐵建材、建筑工程設備、勞動工具、民工生活用品等建筑材料。
制作完成后,徐冰選擇在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對面的圣約翰主教堂中展示自己的作品。大家知道,鳳凰涅槃是中國關于生命重生的故事,教堂則是西方生命重生之地,這只鳳凰上面用了一些五彩斑斕的霓虹燈,這是當代的商業文化元素,鋼鐵是西方工業革命的元素,但作品的文化內核卻是中國的。
徐冰《鳳凰》
這個例子說明,弘揚中國文化的時候,首先我們要知道我們的文化內核是什么,然后還要進一步對西方文化有一定的認知和理解。比如,華強方特用高科技手段展現中國故事,這就是一種西方人能看得懂的中國文化呈現方式,肯定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劉軍衛:尋找中外共通內容,進行無障礙溝通
我們一直在說中國文化要走出去;那么,究竟怎么走出去?我認為,必須尋找一些內容,能和別人無障礙地溝通;也就是說,在傳承弘揚中華文化的時候,最好可以找到一些中外共通的內容。
在制作《漢字五千年》紀錄片時,我們就曾經遇到過這樣的問題。那時候,我專門和法國人有過交流。我告訴他們:“其實你們也可以理解中國漢字。”我給他畫了一棵樹,告訴他這個字是“木”;畫兩棵樹,告訴他這代表“林”;畫三棵樹就是一片森林,他馬上就明白了。
另外,我還曾經和一位意大利外交官有過交流。我說:“不知你是否認可,中國人對意大利的了解可能比意大利人對中國的了解要多得多。”這位意大利外交官很認同我的這句話,后來他去意大利國內一所大學當校長,和很多人都轉述過我們當時的交流內容。
我想,這些例子表明:首先,我們要明白別人如何認識我們?然后,我們再認真審視自己:我們究竟是誰?從哪里來?到哪里去?厘清這些內容之后,自然可以找到和別人交流的共通點;即理解別人,再重新認識自己,然后大家平等交流。通過這樣的模式,更容易讓世界聆聽中國聲音。
李耕:傳承中國文化,貴在堅持
我認為,傳承弘揚中國文化,最重要的就是“堅持”,堅持不懈地打造好作品,千方百計地去挖掘國寶中看得見的故事和背后看不見的故事,豐滿國寶的文化內涵,堅持制作更多的不同形式的作品,不斷積累,形成中國文化之勢,不但讓國人喜歡,更讓外國人看懂,這便是弘揚中國文化的使命。祝華強方特在行業里成為領軍企業,取得更大的成功!
粵公網安備 44030502001156號